——记山东蓬莱葡萄与
葡萄酒产业城乡统筹的新实践
(一)
行驶在山东省蓬莱市起伏婉转的各干支公路上,不时会看到山坡高处一栋栋或洋式或中式的建筑,顺山坡而下,围绕着它的是大片层叠错落、翠绿规整的葡萄行垄,这就是当地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酒庄。
“酒庄”这个洋玩意,正引领着蓬莱葡萄与葡萄酒业的发展。它在重塑着蓬莱土地生态面貌的同时,也改变着蓬莱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
蓬莱地处丘陵,临近渤黄海,其沟岗薄地最适合种植葡萄,历史上就是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原料供应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对拥有的自然条件和发展优势进行更深入的认识:2005年,“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发展高峰论坛”确定蓬莱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2006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蓬莱市“中国葡萄酒名城”称号。蓬莱葡萄与葡萄酒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有16万亩,共有葡萄酒企业73家。
在这些企业中,2007年蓬莱出现第一家葡萄酒庄。目前,已建成酒庄9个;在建酒庄7个;2012年新开工酒庄6个。受酒庄成功发展的启发,蓬莱市近年确定了该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优质产区、特色葡园、精品酒庄”。
不同于一般的葡萄酿酒企业,酒庄产能规模小,重在酒的品质、品牌。因此,它必须拥有自己管理的葡萄生产基地,按照品质的要求,对基地的产量、品种、技术进行严格管理,这种基地占地大则几千亩,小则几百亩。因此,要建这种基地,必须进行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到酒庄以后,再按标准进行改造。以蓬莱国宾酒庄为例,它的2000亩土地平均每亩改造投入1.5万元,最近还要上节水灌溉,每亩还要投入几千元。与“种粮大户”一样,酒庄是“种葡萄大户”,不同的是,酒庄提供的商品不是地里所产,而是经过再加工的高品质葡萄酒。
(二)
中粮君顶酒庄是蓬莱第一个酒庄,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它的6000亩基地流转自周围14个村,其中磕刘、磕王、磕高3个村的全部土地整体并入酒庄。在蓬莱酒庄业内,君顶创造了一种基础地租加分年递增进行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分级管理种植的酒庄与农户关系方式。具体说,就是土地流转合同期限30年,年租金500元,每3年增加40元,租金标准高于原来村集体对外承包额;在葡萄种植上,水肥、苗木、农药等各项成本由酒庄负责,果农按合作社要求标准和产出的葡萄质量、产量取酬,目前平均每亩为1500元左右。
磕高村主任高善功,已年近60岁,他不仅是村主任,还是种植承包户,与老伴儿承包了22亩葡萄园。近年来的种植收入约3.3万元。另外,他作为主任参与村公务管理、作为合作社片长参与种植管理,也都另有报酬。老伴与他一起承包葡萄园,但同时在酒庄的苗木公司打工,也有一份工资收入。君顶酒庄供应链中心副总经理林志恩说,葡萄管理把一年的工作日集中算起来,“每年也就是一个多月”,所以很多人在承包葡萄园之外,还从事其他工作。
君顶酒庄6000亩基地,共有300多葡萄种植承包户。全部土地流转入酒庄的村庄,大部分农户都承包了土地,种植葡萄。在君顶葡萄园起起伏伏的山坳里,常可见到红瓦白墙的村庄掩映在翠绿的葡萄行垄中。村庄融入了酒庄,这也许是蓬莱创造的一种新的农村生活形态。
但村庄里的人们仍是农民。他们另有自己的行政管理系统。酒庄除了以合作社方式管理葡萄种植之外,其他事务则有村委会管理。高善功告诉记者,他们参加的是“新农保”,而不是城镇养老保险,费用每人每年200多元,由个人缴纳;医疗上享受的是“新农合”,费用每人每年70元,由村集体替农民缴纳。
“村集体的收入哪里来?”
高善功说,村集体也有土地流转进酒庄。新农合费用和村干部工资都来自于土地租金收入
国宾酒庄是蓬莱独一无二的中式酒庄。酒庄建筑是仿唐式样,酒品已开始生产,但他们十分看重的是,酒庄的另一种功能——旅游文化功能。据介绍,唐朝贞观十八年,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驻兵于此,并向当地赠送从西域引进的葡萄种子,于是这里有了葡萄。酒庄要向游人暗示的是,眼下的葡萄美酒正是接续的这段历史佳话。
唐朝的厅堂客房,唐朝的雕塑故事,唐朝赠送种子开始种植的美妙葡园,唐朝的餐饮、歌舞……
“将来要向游客收门票吗?”
“不,我们只收葡萄酒品尝券”。
原来在酒庄的酒窖旁,还设有品尝室,游客可以品尝各种美酒并学习葡萄酒知识。
对于酒庄的旅游功能,酒庄负责人说:它拉长了酒庄的产业链,同时也拉长了当地的就业链。
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介绍,蓬莱的酒庄分为3种类型:生产型、旅游型、消费型。对于旅游,他们认为一个高标准的酒庄和葡萄园,在蓬莱丘陵山区的峰回路转中,本身就是一片自然与人文美景。这样的美景在蓬莱分布于南王、丘山、平山3个山谷与一条18公里的观光大道旁,那美景极具观光价值。深入其中,白日流连徜徉于葡萄园中劳作或是采摘;夜宿酒庄,听万籁俱寂中的风声,观夜空,品美酒,又极具休闲价值。蓬莱本来就是旅游名城,有五星级景区蓬莱阁,还有戚继光故居、海滨景色,酒庄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蓬莱旅游的内涵。2011年,蓬莱葡萄酒旅游人数已经超过100万。
(三)
对于酒庄产业巨大的溢出效应,当地认为,首先它强化了土地投入,提高了农地整理水平和产出品质,丘陵山区的沟岗薄地换了新颜。土地流转出去的果农,则做到了专业化和收入稳定化。
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负责人说,我们不敢说酒庄产业使多少果农致富。但在土地流转中维持了合理的租金水平,至今没有因此发生纠纷。果农的收入相对于他们的付出仍处于均衡状态。
可是毋庸讳言,近两年有两件事对这种均衡产生了一些影响:一是外出打工收入,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收入超过了种植葡萄;二是近两年由于行情好,种植苹果的人暴发。怎么看待这种差异?磕高村的高善功表现得比较平静,他说种葡萄收入稳定、活儿不累。他们家承包有葡萄园,但就是老两口干,他儿子从不参与其中,而是外出打工。这种现象不仅他一家,而在当地普遍存在。年轻人不干地里的活儿,地里都是老头老太太在干活儿。君顶酒庄负责人说:“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我很担心将来农村土地大片撂荒。”老头老太太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或许他们更看重稳定和闲适。
目前蓬莱的酒庄大都处在初建和培育期,但是葡萄酒消费市场却在急剧增长,每年达15%至20%。随着市场扩大和酒庄盈利增加,随着不同行业间比较收益的失衡,也随着老一辈果农逐渐老去、新一代果农逐渐上岗,相信酒庄与果农间的关系不会就此固化,必将跟随时代而不断调整。
眼下酒庄的果农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他们与土地之间已经加进来一个酒庄,但他们仍是“新农保”与“新农合”的受益者。或许有一天,他们依附于酒庄,最终拔出了“两腿泥”,农村的社会结构就此而彻底分化。
在城市化大潮推进的隆隆声中,我们经常在问:如此发展下去,10年、20年之后,农村会是什么样?蓬莱市这种不城不乡、既工且农的葡萄酒庄,给了我们很多遐想。
文章来源:葡萄酒资讯网
本文标签:葡萄酒
编辑: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