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家明令取消了《半汁葡萄酒标准》,并禁止半汁葡萄酒的生产,许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都把山葡萄酒视为半汁葡萄酒。面对严峻形势,市内许多葡萄酒厂,都把全汁葡萄酒作为发展方向,全力研制生产全汁山葡萄酒,试图以此来突出重围。一些媒体也是这样宣传和鼓励的,声称通化中小葡萄酒厂正在全力过全汁关。对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如不及时澄清,将影响我市葡萄酒这一传统产业的发展。
山葡萄酒与半汁葡萄酒有质的区别。我国原先有三个葡萄酒标准,即国家标准《葡萄酒》QB/T15037—94、行业标准《半汁葡萄酒》QB/T1980—94、行业标准《山葡萄酒》QB/T1982—94。今年3月,原国家经贸委公告废止的是《半汁葡萄酒》标准,而《山葡萄酒》标准是国家积极推荐的标准,企业完全可以依照这个标准生产山葡萄酒。半汁葡萄酒是以大于或等于50%葡萄原酒(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发酵酿制而成的,未经任何加工的葡萄酒),经调配而制成的葡萄酒,也就是一种勾兑的葡萄酒。半汁葡萄酒制造工艺简单,企业可以没有发酵设备,直接买汁勾兑,酒中除了葡萄汁外,还要加入了水、糖、香精等成分。由于半汁葡萄酒中的含汁量目前尚无法准确检测,致使一些生产者弄虚做假,任意降低葡萄汁的含量,甚至根本不用葡萄汁,导致各种不合格的半汁葡萄酒在市场上出现,造成葡萄酒业的无序竞争。业界要求取消半汁葡萄酒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国家取消了半汁葡萄酒标准。许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之所以把半汁葡萄酒与山葡萄酒等同起来,主要是一些葡萄酒厂打着山葡萄酒的旗号,勾兑劣质葡萄酒,伤害了消费者,加之山葡萄酒一般也不是全汁酒,使人们对两者难以区分。
山葡萄酒作为我国特种葡萄酒,是以野生或经人工栽植的东北山葡萄、刺葡萄、秋葡萄及其杂交品种等为原料,经发酵酿制而成的饮料酒,在世界葡萄酒中独树一帜,极具民族特色,深受国人的喜爱。世界葡萄按地理分布和生态特点,分为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和北美种群三个种群。世界各国的葡萄酒基本都是用赤霞珠(解百纳)、蛇龙珠、霞多丽、雷司令等欧亚种群葡萄酿制的,唯独中国山葡萄酒是用东亚种群的山葡萄酿制的。东亚种群山葡萄共有30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山葡萄是葡萄中最耐寒的一种,具有粒小、皮厚、色素浓、酸度高、糖度低、果香独特、干浸出物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它的单宁、氨基酸、矿物质、白藜芦醇含量都高于欧亚种群葡萄。满语称山葡萄为“阿木鲁”,在很早以前,东北民间就开始用山葡萄酿酒,工业化酿制山葡萄酒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1936年日本农场主饭岛庆三开办了长白山老爷岭葡萄酒厂(长白山葡萄酒厂),1937年日本商人木下溪司创建了通化山葡萄酒厂,但年产只有十几吨。解放以后,两厂开始恢复并扩大了山葡萄酒的生产。1949年,山葡萄酒产量62吨,占当年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53.5%;1959年通化葡萄酒被指定为国宴用酒;1963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山葡萄酒的代表—通化葡萄酒和长白山葡萄酒被评为全国优质酒;七十年代,山葡萄酒产量仍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百分之15%左右;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张裕、王朝、长城等欧亚种群葡萄酒厂的快速发展,山葡萄酒在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比例开始明显下降,现在约占全国葡萄酒总产量的4%左右。山葡萄经过特殊的酿造加工后其酒质与欧亚种群葡萄酒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葡萄酒的色泽艳丽,有浓郁宜人的天然果香和陈酿酒香,酒质醇厚、口感爽顺、酸甜适宜,其营养成分与生理活性物质含量高出欧亚种群葡萄酒许多。近几年来,为了解决山葡萄资源不足的问题,我市在集安市、通化县等地大力发展家植山葡萄,经过科技人员和果农的艰辛努力,公酿一号、双红、双优等家植山葡萄不仅保持了野生山葡萄的品质,而且满足了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原料需求。利用山葡萄酿造的山葡萄酒与采用欧亚种群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其酒质、营养、风格有很大差异,这是由山葡萄酒的原料特征和工艺特色决定的,因为业内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为了保证山葡萄酒的品质和风格,1994年,原国家轻工业部组织专家制定并颁布了《山葡萄酒》行业标准,这个标准是一个较高的标准,它的总酸、挥发酸、干浸出物三项主要指标远高于《半汁葡萄酒》标准,而后与国家《葡萄酒》标准相比,除干浸出物一项比国家标准低3g/ L以外,其它指标有的(如挥发酸等)高于国家标准,有的与国家标准相同。山葡萄酒由于高酸低糖的特点,在酿造过程需要加入一定的糖,含汁量一般在70%左右,这也是技术规范所允许的。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公布的《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对山葡萄酿酒工艺作了单独规定。允许与不超过25%的低酸葡萄汁(酒)混合,允许在山葡萄破碎发酵期间添加白砂糖或糖浆;糖浆的加入应根据葡萄汁干浸出物和糖度含量,一次性调整到山葡萄酒干浸出物和酒精度达到国家成品酒标准。这也就是说允许山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进行成分的调整,各种理化指标要达到标准的要求。山葡萄酒与半汁葡萄酒有质的区别,最根本的就是山葡萄酒是一种发酵酒,而半汁葡萄酒是一种勾兑酒。国家取消的是半汁葡萄酒,而不是山葡萄酒。
山葡萄高酸低糖的特点决定了它只适合酿制甜型、半甜型葡萄酒,而酿制甜型、半甜型葡萄酒,就需要加入一定的糖或糖浆,六、七十年的生产和科研实践早已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把欧亚种群葡萄酒(泊来品)比作西装,把山葡萄酒比作中山装,如果用做中山装的衣料去做西装,或把做成的中山装改成西装,效果都不会好。有句名言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山葡萄生产全汁酒主要是降酸有问题,采用物理降酸效果不理想或者成本难以承受,而采取化学降酸的方法,其口味是消费者很难接受的。市内有的企业开始转产欧亚种群葡萄酒,但是,由于气候的原因,赤霞珠等欧亚种群葡萄在我市难以生长,生产欧亚种群葡萄酒,没有基地的支撑,没有原料的优势。因此说,用山葡萄生产全汁酒要么是名不符实,要么是削足适履;用欧亚种群葡萄生产全汁葡萄酒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搞不好都可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山葡萄酒的出路在哪里?对于产品来说,我们认为就是要根据山葡萄特点,以适应消费者的口味为前提,严格按照《山葡萄酒》标准,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重点发展甜型葡萄酒,保持和发扬山葡萄酒的传统特色,以特色争取市场。由于山葡萄的固有特点,做成全汁酒很难被消费者接受。若做成甜型葡萄酒,酒体丰满,酸甜适口,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原料的优势。而用外地赤霞珠等欧亚种群葡萄酿制干型葡萄酒,也难以被消费者认可。所以通化葡萄酒股份公司早就研制生产了全汁干山葡萄酒,但始终没有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就是用山东乳山赤霞珠基地酿制的干红葡萄酒也没有打响,就是这个原因。另外,中国人普遍喜欢甜型酒,消费群体庞大,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怎能扬短避长或舍近求远。但需要强调的是,生产山葡萄酒必须严格按照《山葡萄酒》标准和传统工艺生产,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科学的工艺,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信誉。这好比做衣服,我们做西装,就要按西装的标准去做,而做中山装则要按中山装的标准,我们千万不能随意做一个带兜的衣服,就称作为中山装,那就是对中山装的亵渎,也不会被外人所认可。以往的酿造经验证明,由于山葡萄自身的特点,用山葡萄为原料酿成的酒必须经过地下橡木桶的贮藏,才能成为陈酿佳酒,所以,用山葡萄为原料,不宜酿造新鲜的葡萄酒,而当前众多酒厂当年买汁、当年卖酒,根本不能保证山葡萄酒的品质。在山葡萄酒的酿制过程中,还可以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的比例,采取山葡萄与低酸的欧亚种群葡萄混合发酵或原酒混合勾兑,以尽量减少糖的加入,提高含汁量。
当前,对于我市葡萄酒产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行业整治规范。葡萄酒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饮料酒,其品牌和质量对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其品牌的创立,需要相当的时间。可以说,三年能创出一个药品品牌,但创出一个葡萄酒品牌需要三十年。因为药和酒不同,“药是新的好,酒是陈的香”,药可以直接买原料加工,但葡萄酒需要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当前,一些小葡萄酒厂生产的假冒伪劣山葡萄酒,已经严重毁坏了几代人、几十年树立起来的山葡萄酒品牌,使支柱企业通化葡萄酒股份公司的生产、销售、效益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并导致全行业贡献率的下降。如果我们不继续加大整治规范的力度,通化山葡萄酒的品牌将最终丧失,那时山葡萄酒就真的出局了。当前,当务之急是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全面淘汰劣势企业,不断减少葡萄酒企业户数,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河北昌黎十万亩赤霞珠,只有19 家葡萄酒厂,关内秩序最乱的山东烟台大小葡萄酒厂也不过六、七十家,而我市却有一、二百家。根据我市葡萄酒行业的现状和国内外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我们认为通化葡萄酒厂不应超出10家,否则,葡萄酒行业无序状况就难以改变,做大做强葡萄酒产业的设想也就无法实现。因为这些小葡萄酒厂,一没有发酵和检验设备,二没有葡萄基地,三没有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基本的诚信理念,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更不用说创立品牌。有些小葡萄酒厂根本不是在做酒,而是打着做酒的旗号在造假、在骗钱。对于小葡萄酒厂,应通过改产果露酒、转入其它行业、关闭撤销、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尽快退出葡萄酒行业。几十年葡萄酒发展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葡萄酒不能采用先发展后规范的发展思路和群体式的发展模式,否则就是自毁品牌,得不偿失。有些同志认为我市葡萄酒产业发展可以借鉴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国外葡萄酒的生产方式,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我市医药企业虽然户数不少,但起点比较高,加之国家规范力度大,使其很快就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葡萄酒虽然主要是成千上万的小酒庄生产的,但人家的小酒庄和我们的小葡萄酒厂根本不是一回事。国外的酒庄都是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的生产、销售于一体,都有自己的品牌、独特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而我们的小酒厂又有什么?因此,只有对葡萄酒行业进行彻底整治、实行集中发展、有序竞争,才能重塑山葡萄酒的品牌,再造通化葡萄酒的辉煌。
本文标签:市场行情
编辑: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