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张裕东山葡萄园
在中国的酿酒葡萄种植史上,不能不提到两位张姓人氏:一位是西汉的张骞,他从西域带回了酿酒葡萄,也带回了酿酒艺人,这使汉武帝大饱口福。可惜这些葡萄和手艺都没能传下来,等到另一位张姓人氏——清末实业家张弼士想要在烟台创办葡萄酒厂的时候,能找到的只是一点食用葡萄了。
60年代西山葡萄园采收葡萄时的情景
葡萄的革命
葡萄酒的说法是“七分靠原料,三分靠工艺”,没有理想的酿酒原料,纵有三头六臂也造不出好酒。张弼士把眼光远远地投向了出产好葡萄酒的地方。
1892年,张弼士斥资三百万两白银,购下烟台东部和西南部两座荒山,开辟了1200亩葡萄园。先是从美国购进2000株葡萄作为尝试,不料,这些葡萄结出的果实极少,糖度也不够,还没来得及到收获的时间,就已经腐烂过半。不得已,1897年,张弼士又从欧洲购回了120多个品种的64万株葡萄救急。
浩浩荡荡的船队历时半年,风尘仆仆地抵达烟台,尽管工人们时时处处都将这些葡萄奉若掌上明珠,但这些栽种不久的草木贵族出现大面积的死亡,只成活了两三成,看上去还弱不禁风。几经折腾,张裕的园艺师总算悟出了一点道理:外来葡萄根部遭受了虫害,欲除这个弊端只有一计——另行寻找接根葡萄。五万株接根葡萄很快运到,嫁接后果然不负众望:成活率高达十之八九。谁知天意难测,不到三年,大面积枯萎噩梦般出现,众人刚刚酝酿的笑容像被扫帚扫过一样,消失得荡然无存,任是冥思苦想,就是找不出症结所在。
当众人束手无策的时候,张弼士再次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见地:为什么不想想土质呢?既然这里的土质栽不活外来葡萄,能不能在中国本土寻找接根的葡萄?
派去东北的人回来了,大批苦味山葡萄当年落地生根。第二年把洋葡萄与之嫁接,第三年就可以移到大园。这段姻缘美好得出人意料,生下的“混血儿”简直无可挑剔,糖度高,色素好,抗虫抗病抗寒。这些葡萄的成功引进,告别了中国缺乏优质酿酒葡萄的历史,其影响历经一个世纪而不衰,堪称葡萄种植的一次革命。目前,在国内栽培的90%以上的酿酒葡萄品种都是由张裕最初引入中国并选育的。
珠联璧合的葡萄名
张裕当年从欧洲国家引进的酿酒葡萄品种,因为大都是我国第一次引进的欧洲葡萄品种,他们只有外国名字,没有中国名。当时只能对引进的所有葡萄品种进行编号,从1号到129号,按号称谓每一种葡萄。
多年以后,不同的葡萄品种,不仅结了果,而且也做成了不同单品种酿造的葡萄酒。秋风送爽,葡萄熟了的时候,张裕公司邀请当时的诗人、文人、作家、学者,到葡萄园里,对照着每一棵树上挂的葡萄,品尝着葡萄,回味着葡萄酒,给每一号葡萄起个中文名字,就这样产生了:1#玛瑙红,2#大宛红,3#大宛香,4#品丽珠,5#蛇龙珠,6#赤霞珠,7#冰雪丸,17#雷司令,18#李将军,25#贵人香,70#盖北塞,71#汉北塞,72#紫北塞,129#玫瑰香。还有醉诗仙、田里汉、阁兰月、梅鹿辄、长相思、琼瑶浆等等。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张裕公司葡萄园里的老工人,还能准确地把每一个葡萄的编号和名称对应起来。对于每一种葡萄,或称其号,或呼其名。
现在,我国主要的酿酒葡萄品种都沿用了张裕公司的葡萄命名,品丽珠、蛇龙珠、赤霞珠,人称“三珠”,正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直落有声。大宛香、玫瑰香、贵人香……均令人过目不忘。这些诗情洋溢的名字,皆由张裕所起,并一直沿用至今,继续演绎着中国葡萄酒百年的动人传奇。
目前张裕已在山东烟台、新疆石河子、宁夏青铜峡、陕西泾阳、辽宁桓仁和北京密云六大产区布局30万亩葡萄基地,约占我国酿酒葡萄种植总面积的1/4强;同时,六大基地都配套兴建酒庄与发酵中心,保证葡萄能以新鲜的状态进入厂区发酵,其中,酒庄的葡萄严格控制在采收后1小时内就破碎进入发酵罐。
本文标签:酿酒葡萄百年探索
编辑:阿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