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一碗酒摔一个碗,听起来很离谱,这样得摔多少玩,相当年武松一下子喝了十八碗,那不得摔十八个碗啊,想想就心疼这个碗啊,不过在重庆黔江,土家朋友就这样的,并且把这种酒叫做土家摔碗酒,喝的劲爽,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吧。
身在重庆黔江,好客的土家朋友十分热情,不无神秘地说要邀请我们吃一顿有土家特色的饭菜。
走进一家乡间的小店,酒菜上桌,除了一个名叫“地牯牛”的凉拌菜有些地方特色之外,其他菜品在城市的餐馆里皆能看到,心中稍稍有些失望。
土家人请客,喝酒是不能省略的。用来盛酒的是乡下的土陶碗,口沿上了点釉,可以防止划伤嘴巴。酒是土家人的米酒,度数不太高,自然就得一口干掉。美酒下肚,朋友举起了那土碗,一下摔在了地上,随着一声猛烈的声响,土碗瞬间成为了一堆碎片。
见我们全都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样,朋友笑了,“这就是我们土家著名的摔碗酒,每喝完一碗,就摔一碗,要不,大家都来试试。”
学着朋友的样子,一饮而尽,高举酒碗,狠狠地摔下,虽然姿势难看,动作不帅,但却摔出了感觉,便一边乐此不疲地摔,一边关心起摔碗酒的来历。
关于摔碗酒,版本有多种,而流传得最广的则有两种。
一是说摔碗酒源于古代将士出征喝壮行酒,将士们举碗豪饮之后,将手中的碗往地上使劲摔,充分表现出了将士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还有一种说法是摔碗酒源自东周时期,与土家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家内乱,国力衰弱的巴国无力平叛,便去楚国搬救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国后,楚使要巴国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头换取城池。重了信誉,保了国家。“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而在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碎碗,再拔剑自刎。这种大义之人,天下少见,想想也够悲壮的。后人为纪念他,便以摔酒碗的方式学他的豪气,学他的做派,学他的舍生取义,学他的决绝笃诚。
其中的真伪,我们已经无法考究。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透露出了土家人身上有一种豪爽的气质。
喝摔碗酒是有讲究的,碗一定要是二三毛钱一个的价廉土陶碗,毕竟摔是摔,节约也是必须的。摔出的碗一定要摔碎,如果碗摔在地上还是整碗,按当地的习俗,你不仅不能“碎碎平安”,而且还要罚酒三杯,再接着摔三个碗。如果再摔不破,那你可就惨了。
喝摔碗酒,喝的就是一个气氛。酒倒进碗里,并不倒满。将原本一只碗就可以盛下的酒分成几碗,为的就是可以多摔几个碗,造足气势。随着此起彼伏、噼噼叭叭的摔碗声,热烈的氛围便一下出来了。到最后,酒没喝多少,碗却摔了一地,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一阵酣畅淋漓的猛摔之后,已然尽兴,我也终于明白,土家朋友所说的特色并非饭菜美酒,而是那种土陶轰然坠地时的快意。我想,那种豪气云天,掷地有声,想摔就摔个稀巴烂的气势,或许才是做人的真性情吧!
本文标签:土家摔碗酒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