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一场以“诚信、自律、责任、关爱”为主题的国际性论坛吸引了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路政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执法检查司副司长马雪冰、国际究竟政策中心副总裁Brett Bivans先生以及贵州茅台、中国食品有限公司、百威英博啤酒、劲酒等企业领袖的参与。
实际上,这已是继3月28日以“互信合作,共担责任,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白酒领袖峰会”之后的又一次行业“诚信大行动”。面对社会环境更为复杂、政策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中国酒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一次集体性的“诚信”变革。 正如到会的商务部领导的提醒:“现在各行各业都在频繁地出问题,酒行业难道就没有一点问题?建议企业家们回去都先自查自纠,居安思危。”
一语点醒梦中人,2012年的中国酒业一面是高速增长,另一面却是内蒙古问题奶酒;一面是白酒行业的产能过剩危机,一面却是部分骨干型企业的产销矛盾事件;一面是潜藏于萌动的“限高令”下的奢侈化进军,一面却是引人深思的高档白酒价值几何问题:一面对“概念”营销口诛笔伐,一面却不断地推出生态、年份、原浆等概念的产品……争议没有停息,进而扩散到世界酒业的进口葡萄酒上,即上半年连续引发的进口葡萄酒的负面“串烧”:3·15央视对进口葡萄酒的曝光,接着是4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再次聚焦《进口葡萄酒乱象调查》,而后的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在全省消费维权情况通报暨红酒专项整治执法实务公示会上指责进口葡萄酒为“原酒不原”“红酒不红”“洋酒不洋”“高价虚高”“品牌无品”“标志非标”。
无论是中国酒业还是国际洋酒,毫无幸免地卷入了一场“诚信危机”。 恰如茅台董事长袁仁国所述:这一个竞争异常残酷的行业中,我们只关注博弈中产品姓“酒”的商业价值与销售业绩更大化,却淡忘了做健康食品所需要的起码的诚信约定。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的诚信,完全可以体现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产品、销售经营、服务消费与社会等方面,但是现实中更多的是一味追求飘红的报表、暴涨的股票、高额的分红。当商业成就无限地放大之时,中国酒业却与“以人为本”的诚信基石相去甚远,乃至诸多大佬在面对众多媒体追问之时失去了应有的底气与勇气,只能尴尬地呈之以啼笑皆非的答辩。
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直指“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社会环境如此,止住“道德滑坡”也是社会组织中最大公约数的群体之一的中国酒业的责任。所以,当前最紧要的不是回避诚信纷扰,而是要勇敢面对我们的诚信缺失,并在意识形态上消除对违法成本较低的浮躁症。因为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迫使企业遵纪守法,并继而上升到真切自律的高度。
就在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诚信面孔出现之时,截至本期杂志发稿之际,一场由《新食品》杂志发起的“中国进口葡萄酒诚信论坛”又将于5月7日在北京起航,并吸引了ASC、建发、戈斯曼国际酒业、德龙宝真、恒忆盛世及四家CASTEL运营商将公告天下的“诚信之道”。这是中国酒业乃至世界酒业的共同创举,同时,也将中国酒业的诚信水平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一连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法制尚不完善的环境下来谈诚信与道德的提升并不是奢侈的,因为我们心中秉持的还有一张更有持续价值的“身份证”,那就是诚信。
本文标签:中国酒业
编辑:阿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