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5年,正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由启蒙期迈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内,餐饮、夜场、商超等传统渠道组成了葡萄酒的主要销售力量。2006-2011年,随着市场不断扩容,竞争愈加激烈,加之葡萄酒的独特个性,有着突出特点的专卖连锁模式顺势而生,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这一时期内,涌现出了很多以专卖连锁为主要推广模式的标杆企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富隆、骏德等,它们进入市场较早,积累了一定资源;而后期各种品牌专卖店,包括一些区域性的专卖店等,也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架势。
这一时期内,高增长成为葡萄酒行业的主旋律,也为专卖连锁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然而,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到行业大环境与相关政策的影响,一些专卖店陷入了亏损的泥淖。笔者从市场调查中得知,在江浙、广东、上海等一线市场,关门的专卖店不在少数,曾经如火如荼的葡萄酒专卖店步入了退潮期。以“富隆”等为代表的专卖店步入“退潮期”当前行业形势愈加严峻,以“富隆”等为代表的专卖店今年将进入“退潮期”,并将影响行业格局变化。
1996年,富隆酒业以其独特运作模式诞生于中国市场,作为专业从事中高端精品进口葡萄酒的企业,富隆避开了传统推广方式.采取富隆酒窖、富隆酒屋、富隆酒坊等零售终端体系进行市场开拓。在葡萄酒尤其是进口酒市场发展初期,这样的推广模式无疑是独一无二的。富隆酒业的总裁沈宇辉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被世界葡萄酒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Decanter》(品醇客)选入全球葡萄酒行业最有影响力人物榜单,对方给出的评价是——富隆酒业敢于提出创新概念,在中国葡萄酒零售行业表现非常优秀。
那一时期的中国葡萄酒市场格局相对清晰,国产葡萄酒占据了较大份额,进口酒随着消费市场不断激活而蠢蠢欲动。在广州、上海、北京等一线市场,很多进口酒商的运作模式都非常典型:进口,在当地或优势市场进行深耕,慢慢向其他市场进行辐射,“终端为王”是打开市场的不二法则。于是,随着渠道细分化趋势不断凸显,以富隆为代表的酒窖、专卖店等零售终端体系,慢慢在市场中铺开。
专卖店等模式真正出现井喷是在2005年,很多酒商嗅到了商机,开始从进口商兼经销商向集进口、团购、零售为一体的多元化身份过渡,而完成这一身份转化的载体就是专卖店、酒窖等。这些载体也出现了两大方向的分化:一种是以拉菲等法国名庄酒为主,其他品牌进口酒为辅的,以自身品牌为主打的专卖店;另一种则是以加盟连锁为主要推广模式,例如富隆、骏德等。值得一提的是,连锁加盟模式在这一时期内得到了充分发展,曾经有酒商评价说:“我们常常把进口酒商称之为‘一手商’,后面还有很多销售环节,这些环节相对不透明,对‘一手商’的回报就高。”但这两大方向均具备同样的特点,即打造一个集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平台。
专卖店模式从萌芽到井喷,仅仅经过了几年的时间。在这几年中,越来越多的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并且由一线市场波及到二三线市场。但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井喷势头戛然而止,伴随着市场格局的不断分化与重塑,专卖店模式也开始经历行业“大考”,一些专卖店在市场重压之下黯然退场。据笔者调查,这种现象在江浙、广东市场的表现最为明显,很多酒商已经转行。2012年8月,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了济南富隆酒窖倒闭,无法兑付客户充值卡的事件,并最终成为行业话题。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专卖店模式的思考,作为专卖连锁加盟模式的引领者,富隆尚且如此,专卖店应该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才能保持活力?
更有业内人士预测,当前行业形势愈加严峻,以“富隆”等为代表的专卖店今年将进入“退潮期”,并将影响行业格局变化。
专卖店模式发展中的“木桶效应”
导致当下专卖店“退潮”除了相关政策的实对行业形成一定冲击外,主要原因仍在于这一模式本身有着几大“原罪”。
本站曾就专卖店模式做过很多深度分析,从当前来看,导致当下专卖店“退潮”除了相关政策的实施对行业形成一定冲击外,主要原因仍在于这一模式本身有着几大“原罪”。
第一,搞加盟不是“万能药”。笔者致电北京一位富隆酒窖的负责人,据他讲,类似富隆等一些加盟连锁品牌,一般进入门槛比较高。这些品牌进入市场较早,手中掌握了餐饮、夜场以及商超等渠道,其中有60%-70%的产品是这些品牌的独家代理权,这就意味着很多酒只能通过这些品牌的渠道来购买,一旦成为其加盟商,无疑会更加突出这些品牌的产品体系化优势,进一步巩固其地位。在市场过热的背景下,很多人在没有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就开始“上马”。但真正成功者并不多,很多加盟店要么“水土不服”,要么就是不会推广,仅靠加盟品牌很难支撑,到最后只能关门。
第二,后期服务跟不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推广模式。近几年来,富隆、骏德进入市场时间较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特定体系,各有优势,后期进来的一些品牌大部分都在模仿甚至抄袭富隆与骏德的模式,但遗憾的是,这种模式并不是完美的。深圳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分析,加盟也好,连锁也好,单品牌专卖店也好,需要的都是系统性的推广模式,这是长时间的积累与适合当地市场消费需求的体现,不是搞一两场酒会,完成一两次培训可以支撑的。比如在武汉、长沙等二三线市场,酒窖、专卖店等成长很快,但跟踪下来,有近一半都在短时间内易主或改行,原因还是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考核。如果说富隆、骏德等品牌的加盟店尚且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么其他品牌的连锁企业压力就更大。如果品牌力不强,又一味追求扩张速度,后期服务无法提供,那么很可能出现“扶植一批,死掉一批”的现象。
第三,团购业务受到影响。葡萄酒专卖店想要赚钱,就要想着如何把酒卖出去,于是团购就成为首要考虑的渠道。但是,市场格局出现变化,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严厉实施,团购渠道不再是“救命稻草”,专卖店的销量直线下滑。
第四,“热钱”对市场的搅动。前几年,葡萄酒市场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状态,一些资本力量也捕捉到了一线希望,并开始了大幅度的攻城咯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浙江温州的专卖店现象。2009-2011年,这是温州市场上专卖店最为繁荣的时期。在靠近市中心一段500米的大街上,集中了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洲、美国、智利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葡萄酒专卖店,甚至在烟酒店都放着一组葡萄酒酒柜。整个温州超过300家酒庄、一年消费葡萄酒近千万支的庞大数字令人咋舌。有人说这是资本力量的一场“豪赌”,没有人料到仅仅几年时间,温州市场就出现大逆转,经济环境出现变化,民间资金链断裂,整个温州市场的商业交易频次减缓、消费紧缩,一些装修豪华的大型专卖店开始“逃离”,其中以名庄酒为主的专卖店更是受到较大冲击。
如同“木桶效应”一样,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因此,在市场环境发展变化的时候,专卖店模式渐渐出现了“不适应症”。
“退潮期”过后,专卖店三大发展方向——多元、惠民、小微
在市场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葡萄酒专卖店将向多元、惠民以及小微三大方向进化。
笔者曾对身边一家“巨鑫酒窖”进行过跟踪观察。该酒窖位于闹市区主要街道上,店面面积较大,装修豪华,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关门谢客。一位业内人士为我们算了一笔账:“开设这样一家专卖店,前期投入的费用大概是60万~70万元,主要是房租、装修以及进货等硬件设施。这还不是在一线市场,一线市场的投入会更高,达到百万元左右。除去日常开销、人工工资等费用,每年要盈利就要实现百万元以上的销量。如果放在前几年,这些成本通过团购等渠道可以收回来,但是近一两年团购销量锐减,很多专卖店陷入困境。有力量的酒商可能会支撑下去,但更多的人可能会在过了年底旺季之后,寻求其他出路。”
相比之下,国外葡萄酒零售店的业态已经相当成熟,消费葡萄酒是他们的日常所需,哪些酒可以去大型商超买,哪些酒要从专营店购得,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当前中国的葡萄酒专卖店出现“困局”,就意味着绝不是店名、店址好坏原因,也不是装修、陈列和导购人员专业素质的问题,甚至不是葡萄酒质量和性价比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深层次运营模式上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葡萄酒专卖店将向多元、惠民以及小微三大方向进化。
在上海武康路上,一家小型专卖店做得颇具特色。酒品丰富,并设置了一台品酒机,只要买上一张充值卡后就能品尝,喝了喜欢可以再买,这对消费者来说既满足了体验乐趣,也感受到了实惠。二楼的露天阳台上,会不定期举行各种品鉴会,还会根据会员需要承办活动。
现在,类似这样的专卖店在一线市场较为常见,并开始向成长快速的二三线市场发展。这种形式的店一般面积都不大,产品却不少,尤其是针对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很多。店内葡萄酒与配餐、咖啡等相结合,产品会根据消费者要求送货上门。这种专卖店更注重零售及展示功能,其主要优势在于产品多样化、运营简单化、打开市场快速化,同时,具有最大限度的重复消费性。如同零售业中的可的、快客等小型专卖连锁店,营业面积不大,却以小取胜。由于贴近大众生活,其购买产品的便捷性、周到的服务,适合大众阶层的产品成为其主要优势。
本文标签:富隆
编辑:阿喃